你的位置:亚美产品是传销吗 > 新闻动态 > 美国确认歼-10“一机双杀”,更扎心的是,印度损失超9亿美元
美国确认歼-10“一机双杀”,更扎心的是,印度损失超9亿美元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4:44    点击次数:73

南亚上空风云再起,一场激战震惊了国际军事界。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公开确认,其空军在此次交锋中取得了击落5架印度军机的战绩,其中包括3架“阵风”、1架苏-30MKI和1架米格-29。消息既出,余波荡漾。

美国官员的表态,则为这场遭遇战添上了更具体的注脚。巴基斯坦空军序列中的歼-10CE战斗机,在这场对抗中崭露头角,至少击落了包括法制“阵风”在内的两架印度军机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美方明确指出,巴基斯坦空军的美制F-16“战隼”战斗机并未参与此次击落行动。

这意味着,由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歼-10CE,凭借其自身性能及配套的霹雳系列空空导弹,独立完成了这些关键猎杀。

法国达索公司的旗舰产品“阵风”战斗机,向来被誉为“4.5代战机”的翘楚。其卓越的航电系统、高机动性及强大的武器挂载能力,使其在国际军售市场上风光无限,法国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地将其包装为仅次于F-35、F-22的顶尖非隐身战机。

印度也因此斥巨资引进,期望它能成为改变空战格局的“撒手锏”,谁知首战即遭重创,不仅印度空军颜面尽失,“阵风”的金字招牌也黯淡不少。一位法国高级情报官员便颇为无奈地承认,这是“阵风”首次在现代战争中遭受损失。

长期以来,部分西方舆论在看待中国武器装备时,往往夹杂着地缘政治的考量与自身军工利益的盘算,不乏偏见。歼-10CE等中国先进装备,在他们笔下时常是“粗制滥造”、“外强中干”的代名词。

此次实战,歼-10CE与被西方舆论捧上天的“阵风”正面对决并胜出,无疑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击了这些不实之词,也充分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实力。

倘若最终确认歼-10CE包揽了大部分击坠数,那它无疑将成为中国战机在21世纪的首个重要实战空战成果,其意义不言而喻。

空战的结果,对于那些既不愿完全屈从美国军售附加条件,又对俄制战机心存疑虑,同时对中国武器性能将信将疑的国家而言,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参照。

巴基斯坦媒体更是尖锐指出,印度空军单日损失的战机总价值可能超过9亿美元,这个数字本身就是对歼-10CE战斗力的绝佳广告。

“阵风”在南亚的折戟,也在遥远的东亚,特别是台湾海峡对岸,引发了装备体系与心理层面的双重冲击。

目前,台军的主力战机主要由法国幻影2000-5、美国F-16以及所谓“自研”的IDF“经国号”构成。这些战机,尤其是外购的幻影2000和F-16,长期被台军视为“以武拒统”的核心力量。

岛内一些势力在宣传中,也刻意夸大这些战机的作战效能。例如,早在2020年12月,台军发布的宣传片中,其飞行员便曾放言。

“F-16可以承受9个G的过载,但是遇到我,直接送你两个G,GG!”谈及幻影2000时,更是声称“想击败幻象(幻影2000谐音)?不好意思,你只能靠幻想。”

这类言论,在解放军歼-20等一系列先进战机早已服役并多次展示强大实力的背景下,显得尤其苍白。

如今,连综合性能远超台军现役幻影2000和早期F-16的“阵风”战斗机,都在实战中被外贸版的歼-10CE击落。这一残酷现实,恐怕让台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解放军之间那道巨大的装备鸿沟。

外贸版的歼-10CE尚且如此,解放军自用版的歼-10C,在航电系统、武器挂载方案及飞行员训练体系上只会更为精进。

面对台军的幻影2000和F-16,解放军的歼-10C几乎可以断定将拥有显著作战优势,更不用说在性能上本就逊色的IDF“经国号”了。

即便台军近年来宣称将部分F-16升级至F-16V水平,换装了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,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探测能力。

可是在与歼-10C的全面对比中,F-16V在电子对抗、多目标跟踪与攻击能力等方面,依然存在明显短板。

以及所能挂载的空空导弹射程(如霹雳-15远超F-16V所配导弹)等方面,依然存在明显短板。歼-10C在超视距空战中,显然更有底气先发制人。

更关键的是,在解放军庞大且先进的空军装备序列中,歼-10C并非金字塔尖的存在,其上,有载弹量更大、航程更远、对地对海攻击能力更强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歼-16。

有具备高隐身性、高态势感知、高机动性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-20,它能凭借隐身优势实施先敌发现、先敌攻击,彻底改变空战规则。还有新一代隐身舰载战斗机歼-35,以及更多处于研发试飞阶段、融合前沿科技的未来机型。

数量上的差距则更为悬殊。台军目前各型战机总数约三百余架,即便未来新订购的66架F-16V悉数交付,总数也不过四百架左右。

反观解放军,仅歼-10C单一型号的装备数量,据开源情报分析就已达到约240架,歼-16早已突破300架大关,而歼-20的装备数量也顺利超过了200架。

如此巨大的空中力量对比,使得台湾地区在制空权争夺的战略层面,已然陷入难以形成有效抗衡的困境。

这场发生在南亚的空战,如同一道强光,刺破了部分西方势力长期编织的、针对中国军工的舆论迷雾。

它不仅证明了中国航空装备的实战能力,也间接揭示了某些地区性军事力量在面对体系化、现代化对手时可能遭遇的窘境。

对于那些仍沉浸在昔日装备优越感或不切实际幻想中的势力而言,这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。实力天平一旦倾斜,昔日的豪言壮语,在冰冷的现实面前,又能剩下几分真实呢?这或许才是比战机本身更引人深思的。

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