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3:45 点击次数:185
在我的故乡皖南这片广袤的乡村大地上,生活着无数平凡却独一无二的人们,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生活、守护故土,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这些故事或许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,却如清泉般流淌着质朴的情感与坚韧的力量。
接下来,让我们走进几位普通乡村人物的日常,倾听他们的欢笑与叹息,感受那份真挚而动人的人生百态。
2019 年仲春的一天,我在山堪村闲逛。路过一户人家时,看到一位老汉正在门前精心摆弄盆花,我不禁走上前去,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。老汉得知我是搞摄影的,便转身从屋里翻出一些老照片,有些已模糊不清,他问我能否修复,我点头答应了。他顿时松了口气,笑着说:“巧了,省得我跑照相馆了。”
展开剩余88%一个星期后,我把修复并塑封好的照片给老汉送去。他仔细地看着照片,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,随后又是倒茶又是递烟。交谈中,我夸赞他家房子漂亮,他很高兴,热情地领我上二楼,逐一打开房门让我参观。房间布置得干净整洁,被子叠得方方正正,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和电视机,家具也配套统一。老汉说:“几个房间大小一样,配套相同,两儿一女回来各住一间,这样才公平合理。” 我笑着说:“你家搞得像宾馆似的。” 老何点头笑道:“师傅你说得对,儿女都在外头忙,一年到头也就逢年过节才回来住上几天。” 他有些自嘲地嘿嘿笑着。
院内除了杜鹃、米兰、三角梅等盆栽花草,还有几棵桂花、腊梅散植四周。院墙脚一溜全是兰草,老汉说:“这些兰草有的是在门前屋后山上挖的,大部分是从女儿的婆家,旌德那边带过来的。” 在这明媚的春光里,闻着院内的花香,我和这个温和的老头聊着天,感觉轻松又惬意。老汉姓刘,69 岁,两儿一女都在外做事,老伴去儿子家带孙子了,他不去,说:“呆在繁昌老家自在。” 说话间,有两片树叶飘落院中,他走过去弯腰拾起,丢进门口的垃圾桶里。
老何家的院子很大,却非常干净。院东侧有猪圈和一块菜园地。菜园里的菜长得十分茂盛,葱绿一片。他说:“这些菜一个人吃不完,主要用来喂猪喂鸡。猪在圈里,鸡都跑山上去了。” 他朝后山指了指。我感慨地说:“您一个人在家又做田又种地又养鸡养猪,好辛苦啊!” 他摆摆手说:“不辛苦不辛苦,” 接着指着门前的田野说,“现在的人享福啊,吃穿不愁,田不做,地不耕(转让给大户种了),不交税还有补贴,哪个朝代有这样的好事?国家搞得好,不光有农补还有养老补助。儿女们又帮我和老伴买了社保,每月的生活费足够了。” 说完哈哈大笑。
老何家在村口,后来我每每经过这个小山村,总会进去看看他。他要么在院内浇花,要么在小菜园里种菜,有时什么都不干,就在院内桂花树下喝茶,按他的话说是享清福。有次经过时,见他正与陌生人说话,我进了院,他一把抓住我的手说:“来得好来得好,亲家来了,中午在这里喝酒。” 随后他又打开冰箱拿出鱼和肉,笑着说:“都是现成的现成的,” 指着脸盆里已洗净剖肚的鸡说,“这是现杀的。”
老何去厨房忙去了。亲家对我说:“我这位亲家有福不晓得享,他二儿子荣军也就是我女婿,在南京搞物流公司,买了车,买了房,房子大,条件也不错,让他去住,他不去。大儿子在合肥开建材公司,条件更好,让他去,他也不去。有福不享,非要在家山呀地呀舍不得放,又养猪又养鸡,图哪门?哎 ----- 这就是命!好不容易到我家走一趟,也不住两天,最多吃顿饭,屁股像着了火似的往家跑。好像家里藏了多少宝贝,怕人偷去似的。” 亲家说到这里笑了起来。
那是腊月里,天气寒冷,我们坐在火桶里喝酒,喝的是剑南春,酒好,鸡肉的味道也很好。饭桌上,老何提到快过年了,过了年就虚七十岁了,想大年初一拍张全家福,初二全家人各自拜年,人就散了,问我届时能否抽空过来。
2020 年正月初一上午十点钟,我如约到了老何家。院外院内停了好几辆小车,都是儿女的私家车。小孩在院内蹦蹦跳跳,两儿一女三家人加上老两口,家里显得格外热闹。老何那天穿戴一新,精神焕发,临拍照时还把皮鞋擦了又擦,他指了指楼房,意思是做背景拍下来。那张全家福拍得很成功,老何坐在前排中间,呲着缺了一个门牙的嘴巴笑着,一脸幸福的模样。
大家都叫他章大厨,因为他当过兵,在炊事班干过几年。退伍后,他先在地方后去外地开过饭店,印象中还在本县两家水泥厂承包过食堂。十多年前开始承办喜宴,渐渐地做出了名气,在当地也小有名气。
前些年,我专事摄影摄像,在乡下举办的婚宴中常常与他不期而遇。他是掌勺的大厨,在热气蒸腾的厨房里忙碌时,常常能听到他与帮厨的妇人的说笑声。我有时也会去厨房拍几个镜头,他便很高兴,觉得我是在给他打广告。宴后他总会问我酒办得如何,菜的味道怎样,偶尔我提到缺点,他也会诚恳地点头接受。宴席结束,我们和主家结账时,章大厨总要让出零头或送出半个工钱。
酒宴不是天天有,他住县城,闲时就会回繁阳镇范马村的老家。老家的老宅里住着他七十多岁的老母亲。老母亲不愿住城里,嫌县城吵闹,晚上睡不着觉,而且不养鸡不种菜,一天到晚闲得慌,老人家不习惯,坚持要回老家。大厨没办法,只好有空就回老家,一来照顾母亲,二来仍旧种着自家门前的两亩责任田,冬种油菜春播秧,竟然还种了红花草,既当饲料也作绿肥。春天,门前的油菜花一片金黄,红花草如锦被似绿毡,门口就像一幅美丽的画。他便站在田边自拍发朋友圈,往往能赢得众多点评。尤其是门口那棵高大的望春花(白玉兰)开放时,如云似雪,十分好看。章大厨以此作背景拍了又拍,发图时还会配上几句诗,显得十分得意。
他种田一点也不马虎,田埂被他修整得干干净净,自己犁田打耙,嘴里车车车撇撇撇地叫唤,俨然一副老把式的模样。
章大厨自己拔秧、插秧,还是沿用以前的老传统。他用的是农家肥,不施化肥不打农药,生长出的稻谷是无公害绿色食品,除了自家食用,全喂了鸡鸭鹅。为了让鹅鸭有下水的地方,他又将门前的一块空地挖成池塘,塘里养鱼,水面上鹅鸭嬉戏,一派田园风光。
前些年,时常接到他的电话,说在老家,让我过去小酌。到底是厨师,烧的菜就是好吃。酒是办喜宴主家客气送的,地衣是他闲时雨后在地边捡的,干笋是来自自留山的毛竹林,菜蔬是种在田埂上的。一条小溪从门口四季流淌,洗菜浣衣十分便捷。门前一层梯田一脉青山,此等居住环境与我家颇为相似,只不过他家房屋朝东,我家面南。
这些年,虽说生意好,收入也不错,但他还是坚持种着老家里的两亩责任田。他说:“你看这些田都是上好的良田,灌溉又方便,不种稻就长草,荒了实在太可惜。尤其又在家门口,田荒了,老母亲会伤心,自己心里也不舒服。”
近年来,章大厨家喜事连连。三年前在芜湖买了房,又买了辆新的五菱宏光面包车,用来装载厨具,一改过去叫车接送的不便,随后又将老宅翻修一新。前年儿子高校毕业,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,几年前大学毕业已当老师的女儿去年又考取了南京师大的研究生,当年国庆前夕已去该校就读。“耕读之家,必有余庆”,这句话用在大厨身上,倒也十分合适。
周道芳,笔名沐阳冰峰,女,汉族,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人,巾帼爱心公益志愿者,繁昌春谷诗词协会会员,金榜头条网络平台认证编辑。平生酷爱音乐、诗词及散文,所创作品散见于多家期刊及网络平台。她愿与歌舞为伴,诚交笔墨为友。以上这段文字,是周女士发在文后的作者简介。
两年前,保险公司朱总打电话说有一周女士欲加我微信,问我是否可以。我连忙说:“行行行,加吧加吧。” 加过之后才知道,周女士住在离我家东南仅三公里的那个叫横岭的小山村。横岭风光秀美,四面环山,仅有一条山道经寺冲通向外面,因职业关系,前些年我去过多次。但我却不知道这个小山村里竟然有这么一位唱歌、写诗的才女。果不其然,此后的日子里,每天都能看到这个叫沐阳冰峰的网友在朋友圈里发的 K 歌、诗文及图片,数量之多实属罕见。我惊异于该女士的才情及如此旺盛的创作激情。
她的那些诗作多是对爱情的追问和礼赞,对友情的审视及颂扬,对真善美的呼唤,对家乡的眷恋,主题昂扬向上,情感充沛,思绪绵长;所发图片关乎家乡物事,新修的村路,美化的村景,欢笑的村民,茂密的树林,修长的翠竹,灿烂的野花,生长的水稻,乃至蔬菜瓜果家禽家畜,随拍随发,情趣盎然,这种情况倒与我有相似之处。
我有时就在想,一个山村妇人天天拍照、唱歌、写诗,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思绪情怀呢?带着些许的不解与好奇,我在电话中采访了她。这才知道几年前她曾经生过一场大病,与死神擦肩而过。住院期间,同病房的室友是个诗人,受诗人的影响与带动,她开始学习写诗习词。三年间她一路写下来,已在纸刊与网络平台发表了上百首诗词。也正因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重,让她感动了上苍,让枯萎的生命之花重新开放,目前,她的身体状况基本康复,连医生都说是个奇迹。
至于唱歌,她说是与生俱来的爱好,从小就对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与浓厚的兴趣,少女时即被当地村民称作 “小百灵”,想着长大当歌唱家。不料父母相继去世,她因此中断学业。稍长大后为了生计,去当地企业上班。再后来嫁到这个小山村为人妻人母。没想到后来得了重疾,前后花了四十多万,社会对她伸出援手,国家农村合作医疗对其部分医药费予以报销,加上她天性要强,有着不屈的信念与对生命敬重的热爱,最终战胜病魔,重放生命之光。
近期,她作品迭出,多首诗歌在 “繁昌诗词”“皖人春秋”“今日头条” 等平台相继发表。她为此感到十分欣慰。
故乡的人们,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轨迹与故事。
有人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把汗水洒在田埂上;有人走南闯北、历经风霜,最终选择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;有人默默守护着老屋与山林,守着一份宁静与安然。他们或许平凡,却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、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执着。
这些平凡人的故事,如同田野间悄然绽放的小花,不张扬、不夺目,却在微风中散发着独有的芬芳。它们在炊烟袅袅的清晨里生长,在夏夜虫鸣的静谧中酝酿,在金黄的秋收季节里沉淀。它们温暖着人心,也让我们看见了乡村生活的宁静、美好与生生不息的希望。
发布于:河南省